“這幾臺熱水爐都是俄羅斯生產的,它能否在確保環保達標的前提下有效控山東生物質鍋爐制成本改造以前已經燒了40多年的煤,2015年10月采暖季開始才改燒生物質顆粒。”在一汽動能熱水爐車間,車間主任劉志發向記者介紹了當年煤爐改造的原委,生物質鍋爐廠家,生物質鍋爐生物質能供熱對傳統燃煤方式的替代空間有多大?車間內6臺80噸的鍋爐都是蘇聯時期生產的拋煤機鍋爐,煙塵大、效率低,生物質鍋爐根本無法達到環保排放標。
在指向明確的政策護航下,生物質能供熱對傳統燃煤方式的替代空間有多大?它能否在確保環保達標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進而成為散煤治理的有力新選擇?帶著一系列問題,本報記者日前實地探訪了兼具豐富生物質資源和剛性供熱需求的省市。
歲末年初的采暖旺季,生物質能供熱迎來了一波扎實的政策紅利——我國發改委、我國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生物質能供熱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生物質2020年直接替代燃煤3000萬噸,并將生物質能供熱與治理散煤、“煤改氣”、“煤改電”等一起納入各級能源主管部門的工作部署和計劃。與此同時,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資金將優先支持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